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要闻 / 正文
中心要闻
中心研究员李淼教授在哈佛燕京学社访学期间举办系列讲座
    发布日期:2025-03-17       阅读次数:

2024年5月,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李淼教授成功入选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项目。2024年8月至今,李淼教授与哈佛燕京学社指定导师、宾夕法尼亚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Emily Hannum教授围绕“再访邹平:社会治理、网络与农村学校教育(2017-2022)”课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哈佛燕京学社讲座(左为Emily Hannum教授)

纽约州立大学讲座现场

在访学期间,中心研究员李淼教授以“追寻社会流动欲望:一项关于中国流动青少年学校内外经历的历时性民族志研究”为题,在哈佛燕京学社、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纽约州立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美国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举办了学术讲座;在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与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系列研讨会中介绍研究成果。在哈佛燕京学社访学期间,李淼还承担了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当代中国社会”(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部分议题的授课工作,参与了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工作、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术研究指导工作,并与普林斯顿大学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撰写学术论文。

李淼教授简介

李淼,女,纽约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多伦多大学博士后,现任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专任研究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与新媒体、青少年文化、社会分层与流动、教育统计与测量。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山东省重点人才工程青年专家、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第一层次),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课题,在China Quarterly(三篇)、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y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哈佛燕京学社课题“再访邹平:社会治理、网络与农村学校教育(2017-2022)”Zouping Revisited: Governance, Internet, and Schooling in Rural China (2017-2022)简介:

李淼教授于2011年至今开展了一项关于中国流动青少年及其农村同辈群体的历时性民族志研究。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1)2011年至2018年,在一所城市公办学校和一所城中村农民工简易学校开展田野调查,观察城市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并访谈了63名流动学生、18位家长、36名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该阶段学术成果探讨了包括身份建构、感恩教育、城市更新与社会流动等研究议题。(2)2019年至今,在山东邹平两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开展田野调查,观察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并访谈了56名农村学生(包括10名流动学生)、32位家长、23名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通过分析收集到的质性资料,李淼教授在学术论文中探讨了农村青少年亚文化、数字零工、农村学校网课和粉丝文化等议题。

Emily Hannum教授高度肯定了本项历时性民族志研究的田野工作和学术贡献,认为本研究深入、细致地揭示了学生能动性与学校教育过程的动态互构关系,并将该讨论嵌入于中国近十几年来持续变动的社会结构中加以分析,研究结论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有望产生跨学科的学术影响力。

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项目介绍:

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成立于1928年,是一家历史悠久的非营利性学术机构,致力于推动东亚地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高等教育发展。

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项目旨在为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高校教职人员提供国际学术交流机会。该项目每年从亚洲八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推荐的200余名研究者中,遴选出20名访问学者,并资助他们前往哈佛大学开展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自2002年以来,我校已有20余位来自文学、历史、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教授和博士获得推荐并成功入选该项目。该项目有效提升了山东大学相关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为学校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扩展了更广阔的国际合作平台。

文章来源:https://www.sps.sdu.edu.cn/info/1045/16510.htm

整理/编辑:王佳佳

审核:李进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