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心研究员李进涛相继在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篇。
研究成果《Does urbanization affect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Evidence from China》发表于《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SSCI, Q1, Online)。论文首先从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三重发展视角,基于2000-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核密度估计和固定效应模型,开展城乡多维度差距的演变特征研究,其次论文还定量测度了人口城市化(PUR)、工业城市化(IUR)和土地城市化(LUR)对城乡社会经济制度(SEC)和居民生活制度(RLS)差距的影响程度。通过分析发现:(1)中国城乡差距已经缩小,但是东部、中部、西部城乡发展有拉大趋势。(2)PUR被发现有效地缩小了SEC和RLS的差距。而IUR扩大了URG的差距;IUR还扩大了中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RLS的差距。同时,LUR还有效地扩大了SEC差距,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3)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财政投入、劳动生产报酬、生活质量、交通支付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将逐渐缩小。这些研究发现的重要意义体现在有助于未来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措施和政策,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研究成果《Spatial loc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decision optimization of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and towns in China》发表于《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发展问题一直是关系到民生与国内外学者讨论的重要话题。论文首先构建了点-轴-域区位驱动系统,利用核密度模型分析特色村镇(CVTS)的空间区位分异特征,然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索点-轴-域驱动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蔬菜和水果是中国CVTS的主要类型,占CVTS总数的27.60%和34.68%,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华中地区。此外,所有的点-轴-域驱动因素对粮食作物都有显着影响。以种植蔬菜和水果为主的CVTS驱动力均值大于其他类型的CVTS,驱动力值分别为0.12和0.11。东北地区所有CVTS的平均驱动力值均高于其他地区,尤其是蔬菜和药用作物的驱动力(分别为0.24和0.18)。最后,为进一步促进CVTS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提出中国政府应运用工程技术、投资道路网络建设、电子商务和区块链技术,加大优化点-轴-域区位优势。因此,CVTS空间区位分异驱动机制的研究对于区位理论和农村区域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研究成果《Spatio-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and policy optimization of ecological well-being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high-efficiency eco-economic zone》发表于《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SCI, Q1)。随着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作为人类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福祉一直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本文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例,基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开展生态福祉研究。论文借助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专家系数值评估,利用耦合协调度(CCD)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深度分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福祉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990-2020年,东营区、河口区、垦利区等中部城市资源福祉(RW)变化较小,环境福祉(EW)变化较大,寒亭区和昌邑市都高于周边县城。东营区、河口区、昌邑市等城市的RW与EW耦合协调关系大于周边县域。人口城镇化(PU)和工业城镇化(IU)是影响人类福祉中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重要因素,PU对RW的影响更加明显,IU对EW的影响更加突出。为进一步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福祉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在节约土地资源利用、开展环境管理技术创新和加强制定环境法律法规等方面建言献策,为加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启示和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