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要闻 / 正文
中心要闻
周长城教授做客鳌山讲坛谈生活质量与小康社会
    发布日期:2021-10-11       阅读次数:
      1010日,由山东大学(青岛)党工委组织宣传统战部、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鳌山讲坛在振声苑举行。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社会学院教授周长城做客此次讲坛,作了题为生活质量与小康社会的学术报告。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专任研究员吴东民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生活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导论、从“社会指标运动”到“生活质量测量”、客观群体层面的生活质量、主观个体层面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质量视角下的经济发展“三阶段论”。周长城教授首先从改革开放40多年的时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一系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取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就展开,引出生活质量这一覆盖范围极广的综合概念,并指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提高和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其目的在于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人们具有很强的幸福感。周长城教授围绕“生活质量研究的最初脉络与社会指标的渊源关系”和“如果将生活质量的核心视为一类指标,那么对此该如何测量”两个问题,分别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总结出社会指标的五个共性特点以及测量生活质量的四个重要观点。接下来,周长城教授细致解释了客观群体层面的生活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回顾了人类发展指数(HDI)、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指数”、“欧洲社会指标体系”等国外客观群体层面的生活质量研究以及国内相关学术研究的现状。周长城教授认为客观条件与主观感受是生活质量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并指出发展经济只关注财富的积累而不注重个体内心的愉悦和幸福,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有问题的,主观个体层面的生活质量是生活质量研究的未来,同时也是未来小康社会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与实践应当考虑的。基于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周长城教授从生活质量的视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分析。

讲座最后,周教授提出生活质量研究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全面分析各种对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的要素,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从而达致一种和谐状态:社会为个人提供改善其生活质量所需要的全部社会供给,而个人也通过不断调整各种影响自身主观感受的指标来提升对于社会的主观认同感和个人满意度。

吴东民在总结点评中认为,周教授对生活质量概念和发展演进的梳理富有启发,让我们对生活质量、全面小康社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未来还有很多理论和现实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我们的生活质量研究也要不断拓展。

在提问环节,周长城教授对师生们的提问一一进行了细致解答,对生活质量的国际比较与评估、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作了进一步地梳理和阐发,并希望在场师生深刻认识我国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面临的各种新的问题。建议同学们践行生活质量的理念,在学术和生活上真正感受更高品质的生活。

文:刘    

图:莘子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