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晚,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庆祝中心成立十周年名家学术讲坛第五讲通过在线形式举办。此次讲坛有幸邀请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卢汉龙研究员,带来主题为“发展新时代的生活质量研究”的学术报告,中心专任研究员周长城教授主持报告。来自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法学院(威海)等校内单位,以及武汉大学等高校师生200余人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卢汉龙教授回顾了20世纪以来的时代变迁,阐明发展评估体系的转变,引出了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研究。接下来,卢教授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转型与发展,阐述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思考,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新时代的特征,关注的是市场化转型的结构性后果。卢教授指出我国的扶贫工作颇有成效,与此同时相对贫困和经济包容性发展的问题也很突出,应更加重视平等参与和公平分享的研究。
卢教授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生活质量评估模型,包含宏观和微观两大方面,其中微观方面有三个层面:认知层面,即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情感层面,即对生活的幸福感;行为层面,即对社会的反馈行为。宏观方面同样包括三个层面:认知层面,即对社区认同感;情感层面,即对社区凝聚力;行为层面,即对社会的反馈行为。
最后,卢汉龙教授提出新时代研究生活质量,不仅要聚焦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应关注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生命质量不仅追求身体健康,还注重生理健康和哲理健康,而哲理健康就是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提高生活质量需要公共政策转型创新,需要从期待“善政”转向追求“善治”,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讲座结束后,周长城教授进行了总结,卢汉龙教授基于我国发展的新时代特征,提出了一系列生活质量研究中的问题与思考,在谈到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卢教授对小康的诠释颇具新意,对市场转型结构性后果的解读非常有启发意义。卢教授的讲解基于国际化视野,结合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关注社会基层群体,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对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视角。
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积极发言,在农民生活质量评估、文化生活质量研究、时间分配指标的价值和应用、社会安全度调查等方面积极提问,卢汉龙教授一一进行了耐心解答,与师生进行了良好互动,本期名家学术讲坛圆满结束。
文:陈肖涵
图:刘慧杰